- 城隍神
- 道教神名。 原為民間信仰的地方守護神。 古代城市大多有溝河環衛, 故先秦時代天子行〝八蠟〞(八種祭祀), 其中就有〝水庸〞祭(祭祀水溝), 後來逐漸演變為對城隍的信仰。 開始在吳越地區流行, 南北朝時已正式稱為城隍神(見《北齊書.慕容儼傳》)。 唐朝時封爵, 五代時加封為王。 宋代列入國家祀典, 府州縣皆立廟奉祀。 元朝在京都建城隍廟, 封其神為〝佑聖王〞, 成為國家的守護大神。 明太祖洪武年間, 大行封賞城隍神, 京都地區封有六王, 府、 州、 縣城隍相應封為公、 侯、 伯。 城隍神廟, 遍布全國, 以後整頓祀典, 取清神爵, 下令各地城隍按行政機構名稱稱呼, 城隍廟的規模也模仿各級衙門建造, 儼然形成一套完整的陰間王朝的官吏系統。 城隍神的職掌, 原來主要是守禦城池, 保障治安。 道教吸收其信仰後, 擴大為護國安邦, 剪惡除凶, 調和風雨, 管領死人亡魂等事。 甚至各級官員赴任, 都要按例至城隍廟宣誓就職, 以取得其保佑。 道士建道場〝超度亡魂〞, 要發文書知照城隍(俗稱〝城隍牒〞), 才能拘解亡魂赴壇。 明清以後, 各地城隍廟除在城隍神旁邊塑牛頭、 馬面、 黑白無常外, 還塑有十殿閻王像, 這顯然是受到佛教地獄觀念的影響。 近世民間會道門常利用它來作善惡報應宣傳。 舊時民俗, 常在春、 秋、 冬三季, 舉行盛大的城隍出巡活動, 名為〝收鬼〞、 〝訪鬼〞、 〝放鬼〞, 人數眾多, 聲勢浩大, 熱鬧非凡。
Explanatory dictionary of Taoism. 2013.